學文的我,在雜誌、報紙等媒體工作了二十年,在年逾不惑時,因情勢所迫,無可選擇地轉換人生跑道,走上「棄文從商」之路,和另一半永松在商場上拼搏,從此,我就過著「半商半文半調子」的生活。匆匆二十年又過了,已過耳順之年歲的我,覺得人生走一趟,從文從商我都沾上邊,人生大學我除了讀文科,又讀了商科,可以從不同的制高點來了解人生,了解世界,何其有幸啊!
闖入商場叢林,一向喜歡文字的我,雖然對人有興趣,對這世界也充滿探索的好奇,但對財務數字冷感,還看不懂財務報表,起初朋友聞之我從商,從他們訝異的表情,我自己也沒自信地諾諾回應:「只是幫幫先生罷了!」然而這一幫就幫了二十年了,萬萬沒想到,時代的發展趨勢是:企業現在需要的是跨領域的整合性人才,半調子的我,半商半文,還走在金融創新最艱困、最寂寞又最前衛的路上,一路蹎躓、受挫,沒有被擊倒,居然在工作場域上還悠遊其中,想來真是怪哉!
人生的上半段專職「舞文弄墨」,人生的下半段從此走上「商場不歸路」,起初,從身不由己,一路跌跌撞撞,邊學邊做,一幌二十年過去了,對財務數字幾近白癡的半調子現在已很能適應商場,如何做到?歸結起來,我想了又想,其實只有一個理由:我喜歡閱讀,閱讀給了我力量。
為需要而讀,我強迫自己一定要讀商業經濟及金融創新書籍,除此,在知識的翻新比翻書還快的時代,身為經營者時時都要面臨選擇,以史為鑑、了解人性的歷史書籍,開闊視野、自我教育的人文書籍,也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而這類書籍我讀來最是輕鬆。
對一個完全沒有經濟金融學識背景的人,書海茫茫,如何擇自己需要而讀,如何擇值得讀的書而讀?藉由高人的眼睛,是最便捷的方法。評斷一本書,通常我都先看作者自序,內容有新意有創見,再參考一些專家學者的他序,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用這方法,我讀了一些名家如大前研一、彼得.杜拉克、克雷頓.克里斯汀生等人的書籍,我才發現經濟金融概念的書,讀來甚至比一些人文書籍有趣,視野更加宏觀、開闊。大前研一的系列書,除了《民族國家的終結》外,每本都易讀易懂,是了解現代經濟很好的入門。只是他近來出的書,大概是太賣座了,內容都有灌水不夠紮實之嫌。
克里斯汀生的《破壞式的創新》、《創新的修練》是公司規定相關人員必讀之書,其中很多創新觀點需費心思瞭解,才能知其精髓。為工作需要,我也不得不生吞活剝一番。最近他出了一本新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寫的很感性,以過來人的經驗,把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又是不同境界的思維。
有近代「管理大師」之稱的彼得杜拉克,看了他的《視野》、《創新管理》等書,我始終懷疑,以他的年紀以及成長的時代背景,應是工業時代的舊思維,何以有先知的能耐,看出網路時代急遽的變化,提出創新管理的前瞻概念?看了他的《旁觀者》一書,才恍然,此人出身、家世背景、往來友輩均非等閒,彼得杜拉克一生能如此不凡,是良有以也!
最近讀了國內作家王伯達的《預見未來》,沒想到年紀輕輕的他,也有寬廣的視野,趕快再購入他的其他著作《美元圈套》、《民國一百年大泡沫》,尚未細讀,僅大略翻閱,知道這些也是好書,心裏很歡喜,因為台灣像他一樣有能耐提出經濟思想高度的人實在太少了,以王伯達目前的潛力,相信還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以前我以為涉入經濟金融領域,無非是「理財、股票、投資」,而理財寶典、股票神算、投資大全等這類書籍,我是拒於千里之外,從來都不碰的;走入商場,為需要讀了以上所舉的一些名家的經濟相關書籍,才真正了解這世界資本主義的運作,知識菁英如何發揮其影響力,貨幣與國力的消長,政治與經濟的關聯等等相關知識。從經濟運作了解社會走向,從金融體系洞見社會問題,這對學文的我來說,等於多長了一雙眼來看這世界。
再說文史吧!既然改換人生跑道,不靠搖筆桿過生活,不從事媒體、出版,為何一定要讀文史?因為不管你從事何種行業,人生要有高度,要有視野。藉用別人的眼光、視力,是最好的途徑。對文史書籍,以前我是好胃口,外來翻譯、本土創作,我是來者不拒;現在,視力不好,體力也下降,我只能作選擇性的閱讀,且為自己立下三不原則:不科幻、不重覆、不古板。
年輕時愛看武俠小說,畢竟愛幻想的年齡過了,現在的我已是務實派,對科幻超現實的東西已完全不感興趣,所以在全球瘋哈利波特時,我一點也不為所動;有些好的作品歷經千年的汰選而存留下來的精品,按理說要重讀再三的,比如說唐詩宋詞即是。永松每每坐車、爬山、散步,口中都唸唸有詞,唸的都是唐詩宋詞,他說這樣可以清淨他的意念,不胡思亂想,長久下來,他對唐詩宋詞的熟稔,隨口即可背誦500首以上。對此,讀中文系的我,不曉得是否在校時背得厭煩了,現在對凡是讀過的古典小說、詩詞,我都沒太大的勁。
至於不古板,乃因本人一向喜新厭舊,連選書、讀書,我也不喜文風守舊、思想僵化這類的書籍。然而古典的東西注入新血,有新的詮釋,新的觀點,又另當別論。就像余秋雨、蔣勳的書,他們所寫的書,我都是全讀的。
先說余秋雨好了,從讀到《文化苦旅》,為之驚豔之後,此後它我就成了他忠實的粉絲,他在天下出版社出的每一本書我都讀,他的人文力道之深厚,知識含金量之高,美學範疇之廣,每每令我著迷。即使是他集結的演講稿,最淺顯的《傾廳秋雨》一書,知識能量亦飽滿,所以我將它列入我們公司新進人員必讀的十本書之一。
蔣勳的說比寫還能打動人心,不過,多年下來,歲月的錘鍊,我們可看出他越寫文字越精練,內容越有張力。從《破解達文西的密碼》、《破解米開朗基羅》、《美的覺醒》、《天地有大美》、《漢字書法之美》、《孤獨六講》等美學、散文的書,一路下來,我都不曾錯過,他的書在我的書房已有一定的位置了。
當然,早年的陳映真、黃春明、陳之藩、張愛玲、余光中等人,在我讀過的小說、散文,他們是佔很重要的地位的。現在,我對文壇的新人較為陌生,只能透過爾雅出版社每年堆出的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略知概況。
小說本就是我所愛,無奈目前沒有閒暇可以閱讀,所以之前買了幾部小說: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莒哈絲的《中國北方來的情人》、朱天文的《炎夏之都》、莫言的《生死疲勞》,這些都是十幾、二十萬字的大部頭,儘管有朋友推薦再三,我全都只讀了開頭幾頁,後來注意力關注到別的事務上,就此擱置至今。我想大概也只能等我退休,那些書才能再次得到我的關愛了!
人生得失、成敗,世事的變化、更迭,有時是無可奈何又無力可為的,藉由閱讀,拓展視野,鍛鍊心志,滋養自己,改變自己,讓受傷的心靈,得到撫慰,受歲月磨損的志向,得到安頓;以閱讀為藥,還可以治療人間的荒涼、寂寞和人生的無奈、悲傷。
以上是隨手寫來的一點心得。談文,我不是名家,文章寫的只是達意而已;談商,我們戮力而為的金融創新還在奮鬥階段,半調子的我談談自己讀書心得,只是野人獻曝一番,聊充版面,見笑了!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鍾春蘭 特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