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投資界中,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是大家常用來預測股價漲跌的方法,但這兩種方法的假設基礎及思考邏輯差異性相當的大。如果你有讀過投資學的教科書,書中在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皆是用基本分析,但當你走到書店中,你會發現理財的書籍多數以技術分析為基礎,顯示社會大眾對技術分析比較有興趣。

  基本分析的假設為一家公司的真實價值最終會因市場力量而反映在股票價格上。不論這市場是多麼的有效率,一些股票短期亦會有高估或低估其價格的現象。如華爾街公認的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和大衛.陶德(David Dodd在其經典著作《證券分析》中說:在短期內,市場是個計數器,而非計重器。同時,找出被低估的股票,專注於公司本身,忽略股價短期的變動,然而技術分析則透過辨別金融市場上的非隨機價格圖樣和趨勢,依著投資者心理市場氛圍的指標來操作,尋求預測價格趨勢的方法,根據過去的資料找出獲勝機率超過50%的方法,並在長期中能經由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得到長期穩定的獲利。

  任何一種分析工具都有其屬性及技巧,比方說,當你看到某個技術分析的工具不錯,在這一段時間可以賺錢,但你實際用歷史資料來驗證時,卻會發現原來這個工具在其它的時間卻是有可能大賠,或著這個工具是用這些資料跑出來最佳化的結果,那這樣的工具對於預測未來走勢的準確性就不如原本的好,所以不管在選用任何的分析方式,都是要深入去了解,有時甚至要付出代價後,才會了解其重要性。

  目前全世界公認在投資界的贏家-巴菲特來說,他是屬於基本分析派的代表,他的報酬率每年平均約在「20%」,47年下來累計報酬率共5,130倍,其真正的投資功力在於須維持每年20%以上的報酬率,相當於每年得買對一次股票,且這個股票僅漲3根漲停板就出場,可以達成每年20%。但在坊間的書藉卻諷刺地告訴你10萬元賺幾億的故事,以小博大,以致讓我們有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投資股票就是要一次賺一倍甚至更多,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若我們每年的報酬率都可以超過20%,那麼就已經可媲美巴菲特。

  我個人投資股票比較喜歡用基本分析,目前投資標的以ETF為主要考量,在景氣偏弱時才進場,並長期持有,穩定有10%的配息。這些年來的心得告訴我,只要大方向是對的,長期投資賺到錢的機率相對較大;當在選擇工具時,務必要深入了解其中的意義,並考量所有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作出相對應的決策,才有辦法如同現在流行的話語「淡定」面對。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劉翔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安公園 的頭像
    喬安公園

    喬安公園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