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網路技術及演算法進步所賜,P2P lending平台能接觸廣而多的人群、更有效率地揭露資訊、降低借貸雙方資訊不對稱情形。 P2P lending 其實是站在互利、互助的角度增進社會體福利。當金融機構大到一定程度,為追求股東最大報酬,難免嫌貧愛富、雨天收傘。小眾金融屬性為長尾尾端的需求,大型機構服務眾多小金額個體需求是不合成本的,弱勢群體勢必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服務。

  大數據是P2P lending能精簡成本、效率運作的背後功臣。在資料量累積一段時間後,貸款平台可以更精確、即時地分析借款人屬性及反饋修正信用模型,既提高過件率,又能認出較可能會違約、詐騙的申請者,由專人處理,節省人力支出。這也是網路借貸平台能提供專業、效率的服務,省去分行、大組織等龐大支出,回饋給借貸雙方,還貸於民,形成雙贏。

  在此舉一個例子來說明P2P lending如何服務一般銀行不願意或無法服務到的小眾。CommonBond是美國2013年成立的一家微型金融平台,主打學生貸款。學生族群屬於借款弱勢族群,選擇也很少,特色是自主能力較低,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家庭供應及零星打工家教收入。

  網路及實體信貸廣告幾乎沒有融資機構針對學生族群。台灣的就學貸款多由政府低利補貼,有諸多限制,申請有一定難度,如:低家庭年所得總額、父母親需當連帶保證人…等。依2012年我國主計處資料,估計約有二成六的大專院校學生申請就學貸款,違約率1至2%。美國的學生貸款比例更高,2013年有將近七成的學生舉債念書,一畢業即面臨了約台幣85萬的學貸,違約率高達13.7%。

  直觀看來,學生族群脆弱、高風險的特性,不會是投資人偏愛的族群。CommonBond不但專攻學生族群,提供較低的利率、免徵保證人,還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收益及極低的違約率,他們的確有自己的一套。

  其實每一類族群都有能做的生意,端看怎麼找到利基點。研究顯示,美國特定學校的學生貸款違約率極低,該微型金融平台針對這點定位主力客群:名校學生;而資金的提供者:該校校友。網站大方宣稱:「社交聯結就是我們的擔保品」,利用校友圈連結幫助後輩。此點與一些研究觀點相符合,社交借貸對借款人較有行為約束力,而團體也能給予支持的力量,鼓勵彼此往目標邁進。

  CommonBond提供社交支持聯結學生、畢業生的借款需求,展現社群間互助精神。對於學生有困難展延還款或者是畢業生失業保護,准予寬緩本息;畢業生還能透過校友圈推薦工作、拓展人脈。人脈存摺的誘因讓違約意願大幅下降,是學生貸款成功關鍵。

  在P2P的去中介概念下,我們可以發揮創意直接媒合各種需求和供給,應用範圍拓展至跨國界直接融資、眾籌股權等等,都是微小群眾在互聯網上找到需求被滿足的可能的應用,促進了資源效率分配,普惠大眾。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楊韻儒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