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中國及歐洲正快速興起的互聯網金融,近年來透過網路技術及大數據分析,逐漸挑戰甚至顛覆銀行的經營思維,正加速提供更多消費者所需的金融服務,其中借貸的部分更是滿足傳統商業銀行不願意服務的客戶之需要。中國大陸在2014年年底不僅已有第一家互聯網銀行開始營業,更透過政策宣示要透過互聯網金融來落實「普惠金融」。近期台灣主管機關釋出將研究是否開放純網路銀行及P2P的訊息,台灣雖已落後國際腳步近10年,但也代表主管機管正視網路時代下,金融服務的創新應該受到支持與監理。

  台灣目前共有38家本國銀行,以及超過3,000家的分行,若加計郵局的分支機構則有近5,000家的據點來提供金融服務,這樣的情況帶給台灣「Overbanking」的稱號,銀行間整併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也經常引起廣泛的討論。先不討論台灣本國銀行國際化的廣度與深度,台灣本國銀行確實做到了「普及金融」,但距離「普惠金融」仍有一大段差距,若仔細觀察台灣15~64歲的勞動人口約1,733萬人,其中有跟銀行貸款(含房貸及信貸等)的戶數約756萬戶,約44%的勞動人口有跟銀行貸款,另外56%的人沒有跟銀行貸款,真正資金不虞匱乏而不需向銀行借款的人絕對是占少數,大部分的人是在銀行借不到錢的,但反觀銀行的存放比只有約80%,資金充裕的環境下多數需要借錢的人卻借不到錢,無形中形成了借貸是「階級特權」而非「基本人權」。這其中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法定利率上限:

  台灣的利率上限為20%,其中雙卡利率更將在今年9月起下調至15%,銀行在既有的訂價結構下,考量資金成本、信用成本、作業成本及合理利潤率後,放款對象勢必會更集中在較安全的客戶,也將導致原本在銀行可以借到錢但利率較高的客戶逐漸被銀行排除在外,可預見的是地下金融將會是這些客戶不得已的選擇,而銀行受限於法令與滿足股東的期待也是必須妥協的。

二、銀行徵信思維:

  銀行的徵信思維主要聚焦在借款人的擔保品、收入及負債等,但對於無擔保品及收入較不穩定的人,銀行自然會比較保守,這是因為銀行的放款主要來自存款戶的存款,這也是間接金融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三、缺乏直接金融:

  傳統上企業可以透過見間接金融向銀行來借錢,也可以透過直接金融在貨幣市場或資本市場來做籌資,但在個人籌資上,除民間地下金融或親友間借貸外,個人只能透過銀行來借貸,完全沒有一個直接金融的平台來讓投資人借錢給需要資金的客戶,借款人可以靠自己的條件及願意付的利息來向投資人尋求融資,而投資人也可以有較好的報酬率。

  P2P與銀行彼此的定位,就像是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一樣。從客戶角度來看,雙重的融資管道給借款客戶,借款戶可享有更大的籌資彈性;對資金供應者而言,放在銀行定存的收益率低,風險也低,投資借給其他人,可以得到較高的報酬率,但自己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這道理就像銀行的財富管理,也是提供不滿意定存收益的客戶透過資產配置來投資不同的理財商品,以獲取較高的收益與承受可以接受的風險。

  由此可知,P2P的開放並不會讓台灣Overbanking 的情況更加惡化,反而能活絡資金的流動,讓投資人可以透過透明、公開及公平的制度讓更多人取得融資,減少地下金融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進而帶動實體經濟成長,實乃開放P2P的深層意義。就像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高居全球第一,但電子商務亦蓬勃發展,不僅消費者受惠,政府也增加稅收。對P2P而言,政府要做的是完善的監理制度與資料開放來協助發展,而不是基於Overbanking來限制P2P的設立。有能的政府是要幫助百姓開創新機會而不僅是在舊問題上打轉。P2P如何與銀行業者合作來擴大滿足借款人與投資人的需求,亦是政府應思考的重點。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展業處 吳昆倫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