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互利電子報中,筆者曾提到現今國際知名互聯網金融平臺(P2P平臺)發展現況,也提到許多知名網路公司或投資企業目前正都紛紛摩拳擦掌投入此新興領域。雖說網路無國界,但由於金融產業在世界各國家皆是屬於特許行業,法規也不一樣,便是對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產業在每個國家政策也不同,所以筆者想要更進一步的討論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第一個P2P平臺PPDai是在2007年成立的,由於進入門檻低,只需架設一個網站、一位網管就可以開張。近二年平臺數量急遽成長,2010年中國P2P平臺只有10間,至今年10月已達到500間。中國一位網貸人士近期表示:中國P2P平臺上線數字是以每天3至4間數字在成長,預期年底前可成長至1,000家;2010年全中國P2P平臺總借貸金額僅為6億人民幣,市場預測今年總借貸金額將達1,800億人民幣,可見數量增長之快。以大環境來說中國可說是目前全世界互聯網金融最蓬勃發展的一個主要地區了。
探討中國P2P平臺之所以可以發展的如此迅速,主要是因大型銀行效率不彰,無法因應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某銀行家曾說500萬元人民幣以下貸款對銀行缺乏吸引力,因為在中國信用體系沒有完善的情況下,存在大量的成本,如市場成本、徵信成本、審核成本、催收成本等,小額貸款連銀行所需的成本都無法覆蓋。
P2P平臺出現,由於營運成本低,能將借方與民間大量的閒置資本做了有效的連接,滿足了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短小急頻」的特點,帶動P2P平臺快速的成長。
相對於銀行來說,銀行與P2P平臺也非競爭關係,前者的服務客戶是以大企業及國營機構為主,P2P平臺則以中小企業貸款為其營運目標,填補了資金供求市場的空白,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不足。中小企業的健全發展對於中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約佔企業總數的99.5%,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中國出口總額中約60%來源於中小企業,而P2P平臺做為一個「做到銀行所無法做到的」新興融資管道,也帶來了中國官方對於P2P平臺的正面看待。
前央行副行長吳曉玲今年9月時就曾說過:「中國間接金融太強而直接金融太弱,未來將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慢慢消化掉,改善中國扭曲的金融結構。」在11月剛結束的三中全會裡,官方也正式提出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論點。不僅如此,被稱為「中國矽谷」的國家創新自主示範區中關村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議上也表明將支援企業成立中關村銀行(互聯網銀行)。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了現今的P2P平臺交易機制已達最佳化或是產業發展將一帆風順,事實上,P2P互聯網金融也為中國金融業衍生出了不少問題。由於風險控管不佳、存在自融、期限錯配等問題,自10月份以來,中國就有42間P2P平臺倒閉或者出現逾期提現問題。有些P2P平臺還有著因為給不出錢來,而謊稱遭駭客攻擊的荒唐故事。這也使得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劉士餘在近日召開的互聯網金融論壇上對P2P平臺訂出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也不可以辦資金池,不能自擔自保、借貸於一體的規則,逐步對互聯網金融機制訂下規範。
劉士餘這番話是值得玩味的,畢竟使用「資金池」這種模式的P2P平臺在中國高達數百間;人人聚財CEO 許建文稱採用資金池的模式P2P公司目前占總數超過95%(P2P平臺先設計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使放貸人資金進入平臺的中間帳戶,產生資金池、再尋找借款物件借予貸款)。也由於資金池模式的P2P有著一旦發生資金鏈斷鍊就會造成期限錯配的問題,也不得不使中國官方開始準備著手監管。除此,劉士餘也提到P2P平臺應該只能為仲介性質,不得提供擔保這句話更是倒打了P2P平臺一把,可說是現今所有中國P2P平臺都或多或少踩到了官方的紅線。
中國官方對於P2P平臺的管理是寬鬆且具包容性的,但面對越來越多的P2P平臺亂象,官方未來將對互聯網金融如何整頓,則有待後續觀察。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