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經濟的農業思維應是成就農民而不是一味保護農民-
農業植根於無法撼動的土地,一般容易以為它是無法和網路產生關係連結的,事實不然,當資訊戰勝質量的時候,不論任何形式的商業和農業都將過渡到網路經濟。君不見有機農場和許多消費社群的連結,農場所生產的有機蔬果直接運送到消費者手中,農場經營者可以取得較高的利潤,消費者可以獨得較為乾淨無毒的有機蔬果,其間若是沒有網路的功能性連結,難以竟其功。其次,時下的許多休閒農業和觀光菓園以及民宿,若沒有網路科技的輔助,根本無法生存。
以往,台灣在工業經濟發展時期,政府刻意壓低糧價、降低工資,以支持工商企業的發展,貿易出口量的增加,因此,農業工作者都在「吃不飽,餓不死」的情境中生存。今日,農業的產值只佔國家總體生產值的GDP 1.5%左右,農民的年平均所得為15,928元,低於總體國民年平均所得41,382元。現在政府每年大約編制1311億的農業預算,其中農業補助約有500~650億元。我們近鄰的日本政府,自從二次大戰後大約補助日本農業約5,000億美元。今日日本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重新探討補助農業政策的功與過,大多數的意見認為:這是一項錯誤的政策。因為二次大戰後,許多受不住農業生活的痛苦流浪到智利、巴西、阿根廷的農民,正大量的匯美金回國「援日」呢!甚至拉丁美洲秘魯的總理一度還由日本人藤森擔任呢!反之,日本國內的農民至今仍在接受日本政府的救濟,這是一塊日本社會填不滿的無底洞。農業援助是有其必要性的,援助的方法錯了,將不止功虧一簣,甚至造成社會的重大傷害。
今日,一向被保護經濟學家視為不可侵犯的農耕土地,也在國際間買賣流動,中國在柬埔寨以五十年的時間承租三百萬公頃的土地,韓國也在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承租五百萬公頃。網路經濟時代,不只應該加強產品的流動,資金、人力、土地的互通有無都是人類共同追求福祉的最佳方式。
網路經濟的援助思維應是成就農民而不是保護農民。所謂成就農民就是幫助具有創意想有所作為的農民,完成創業的夢想,而不是平均主義的救濟。台灣目前農田的休耕補助,就是一種獎勵怠惰的不良政策,假如政府能把這上百億元的休耕補助,用來獎勵農業土地的再利用,如此一來農村吸納的就業人口增加,今日農村的生產機制景觀也將異於往昔。
◎農業金融與農業經濟
農業金融和農業經濟是一體兩面,金融流通順暢則農業經濟勢必發達。農業金融由於農作物生長期間長,季節性的波動大,可供抵押的擔保少,貸款額度低,以致於一般營利為目的的工商企業金融,不願意對農業提供貸款,因而受限農業部門資本形成的能力。
早期,台灣農村的資本多來自於「標會」的互助金融以及各地區的農會信用部。「標會」這種民間自主性互助的資金集成管道,曾經是台灣中小企業和農村資金的提供場所。「標會」的輝煌時代,也是台灣農業和工商企業發達的年代。然而,由於「標會」缺乏徵信機制以及制度面的管理,也因此在九0年代因大量倒會而終止。民國八十九年,政府終於在民法債務709條增加「合會」典型契約,以為彌補,然而,大勢已難挽回,「標會」在農村金融以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農會信用部是農村金融的正規窗口,隸屬於農會,不具獨立法人資格,無股票或股金的設計,其淨值無法隨股金的成長而增加。以往,農會的業務發展費用大多來自信用部的盈餘;今日,由於金融業的激烈競爭,農業信用部的限制性勞務作為敵不過商業銀行,而日漸凋零。更多的信用部也因為地方派系的糾葛,而舉步維艱,而且各地區農會信用部互相之間沒有關連無法形成綜效的大型組織體。政策的僵化和金融人才養成的困難,使信用部一直以來僅止於扮演政府活化農業金融的角色,以及各地區農民儲蓄和借貸的組織。
全國農業金庫的成立,有效的整合了各地區的農會信用部,並且規定農會信用部多餘的資金只能轉存農業金庫。這種除弊大於興利的農金政策思考,扼殺了農業金融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必要建立農業金融電子商務平台
工商經濟時代,農業金融是一種特殊金融,受到政府特殊營運目的的規範,相對的,也可以從政府部門得到保護和補助。對農業金庫和其所屬的地區農會信用部來說,是威脅也是機會。
網路世界,經濟駐點在空間,國界被打破了,城鄉的界線也模糊了。因此,如何善用網路科技建立金融電子商務平台從事新金融商品研發,業務拓展,進行客戶及市場訊息分析,農業金融也可以跨售到城市,打破城鄉的界限,豈不是一件值得喝采的事。
今日銀行的命脈是「資訊」而不是「貨幣」。傳統的銀行業掌握「貨幣」賺的是資訊不對稱的錢;今日的銀行業是高度流通的行業,「貨幣」不再是銀行業手中的武器,資訊的對稱性將使銀行業立於不敗之地。
農會信用部對各地區農民的訊息資料,是農業金庫的寶山,如何提升這座寶山的價值,將關乎農會發展的命脈。
喬安網路平台公司董事長 簡永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