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一書,認為人性是追求私利的,只要人們都以自利為出發點,便會產生「交換」,從而達到整體社會最大利益。這個基本觀念深深影響近代經濟學,筆者也相信人是自利的,但問題卻出在人真的知道自己最大的利益在哪裡嗎?

  大部分的人窮極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最高利益,筆者不認為這點有什麼錯,但了解自己其實非常困難,更別說知道自己的慾望到底是什麼了。舉例而言,沒有人想夭壽或渾身病痛,現代人都很清楚吃得單純、有機才能帶來真正的健康、長命百歲,但全球食品業超過90%的收入來自於加工食品,很諷刺地說明了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所以包括卡夫、雀巢在內的全球食品巨頭無不追求糖這種添加物的「甜蜜點」,想辦法把更多的脂肪塞進各種食物中,更像挑戰人類味蕾極限似的灑上最多的糖,反正大夥兒都買單嘛!

  明明知道生機飲食才能促進健康,但嘴裡說不要,雙手還是挺誠實地拿了餅乾糖果,雙腳還是不爭氣地走進速食店,因為人真正在追求的不是自利,而是眼前的舒服。從這小處放大,國家、團體不也如此嗎?

  2008年金融海嘯肆虐全球,海嘯過後,世界四大經濟體做了什麼事?美國挾著美元優勢,啟動大家耳熟能詳的量化寬鬆,造成全球貨幣浮濫,嚴重侵蝕了包括台灣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歐盟則在通貨膨漲原罪以及一篇錯誤論文的指引下,全面性地展現財政撙節;日本則延續過去失落的二十年,繼續小規模地創造寬鬆環境,直到安倍經濟學才大幅寬鬆;中國因為不是海嘯席捲的中心,所以用四萬億元救市方案因應。

  筆者以為這些人類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國家都是「短視」的!七年後的現在,美國的量化寬鬆雖成功降低失業率,但經濟成長仍然遲緩,基礎建設等對經濟長遠發展有利的結構性改革幾近停頓;歐盟則無可避免地陷入二次衰退,青年失業率早已高到嚴重蛀蝕了國家的長期發展;日本遲來二十年的無限制量化寬鬆已來不及,經濟不僅沒有成長,通貨緊縮更是無解;中國的救市方案除了先炒房、後炒股之外,並未扭轉中國「重出口、輕內需」的根本問題,更陷入了全球出口國家競相貶值的貨幣戰爭。四大經濟體都很清楚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但無一不致力於短期利益,無怪乎金融海嘯至今餘波蕩漾,更大的泡沫卻已在醞釀當中。

  說到短視,更不得不提台灣的金融業,台灣金融業的技術就像台灣勞工的薪資,停留在十七年前的水準,而一些過時的法令像腳鐐手銬般阻礙金融科技業,使得民間創新也處處受到制肘。為什麼?說穿了,就是短視罷了。

  改變,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不變,至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他們在保護七十萬金融從業人員及其家庭。全世界數位金融的發展愈趨快速,台灣卻連個全世界早已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法案都可以拖上好多年,更別提市場規模更形巨大的P2P借貸了。不改變真的是保護金融業勞工嗎?別忘了,一百年前的馬車工會就是以保護馬車車伕的名義向美國國會遊說,誰想得到汽車淘汰了馬車後,創造數十倍的更高階就業機會;三十年前柯達(Eastman Kodak)以保護底片部門為由,放緩數位相機的發展,結果不只底片已成懷舊,柯達更是消失無蹤,十四萬勞工何去何從;十年前諾基亞(Nokia)沈溺在他們的世界第一套手機作業系統Symbian的小確幸中,結果iPhone瞬間橫掃智慧型手機市場,諾基亞卻以併入微軟而告終,六萬員工所剩無幾。

  台灣小,在無可避免的全球化的浪潮中,若仍一味抱殘守缺,沒危機意識,哪天如何葬身海底都不知道!寫到這裡,我想起前不久來我們的一位銀行經理,他說每次看方念華主持的「全球新聞」,他都想哭,看到他人的進步,才知道台灣如此落後,連非洲肯亞都可以用手機借貸,都有行動支付了,台灣呢?

  台灣民間不是沒有人才,不是沒有創新力,只是為政者忙於內鬥,無暇將視野眼光看向更高更遠處,而僵化的法令像鐵條一樣,絆住有心創新前進的人的腳步。今天的中經院公佈台灣GDP保1都有問題了,那些曾經決定台灣政策方向,手握生殺大權的政務官們,對此難道心中毫無愧色嗎?

  行文至此,我的結論是呼應本文的標題:「短視」造成的經濟後果,前人的案例歷歷在目,我們唯有開放、創新,台灣金融產業才能找到新路,進入產業升級,創造更多、更有價值的就業機會!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陳彥岑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