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些數字或許可以讓您深切地瞭解台灣人的「最後一哩路」並不好走,不得善終且走得痛苦:

一、台灣有全世界最高密度的加護病床、長期靠呼吸器維生人數,曾是美國的5.8倍。

二、每十萬人口的加護病床數逼近31床,比第二名的德國多6.3床,更是美國的1.5倍,日本的近7倍。

三、逾五成醫師為避免醫療糾紛,實施「無效醫療」。

四、加護病房的臨終前無效醫療,一年耗費35.8億元。

五、美國人口約是台灣的十三倍,平均一年葉克膜的使用量約兩千例,而台灣一年葉克膜的使用量竟是美國的一半。

六、2008年,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一篇研究也指出,台灣的葉克膜用量,佔當時全球總案例的一半。

七、健保資料庫推估,2012年臨終前最後一次住院住在加護病房的四萬兩千多個病患人次中,有超過一半(52.9%)接受臨終前無效醫療。

八、根據統計,呼吸照護病房裡高達七到八成是意識不清的植物人,八成以上的年紀超過六十歲,其中四成四更超過八十歲。

九、以2013年的資料來看,平均每個長期依賴呼吸器患者一年的醫療費用,是一般國人醫療花費的29倍,需由34個民眾所繳的健保費來支付。

十、根據健保署資料,近十年,平均每年健保支付的呼吸器醫療費用約246億元。

  如何定義無效醫療?很難有絕對的答案,但美國醫學會曾定義:「如醫療服務可能只是延長病人末期的死亡過程,應被視為無效。」或許您對以上冰冷的統計數字無感,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突破,洗腎、洗肝、鼻胃管灌食、靜脈注射、插管、氣切、呼吸器、葉克膜,台灣人平均壽命仍不斷延長。

  《天下雜誌》進行民調,高達八、九成的民眾,拒絕生命淪落到靠機器維生,或變成植物人,絕大多數人希望在睡夢中安詳慨逝。但事實是,台灣醫療商業化程度讓台灣人的「最後一哩路」並不好走。

  目前醫院或醫師兼營呼吸照護病房等「產業一條龍」的現實,短期內難以改變,在面對病人受苦、家屬煎熬、醫護違背醫學倫理、醫療資源浪費的「四輸」困境,政府及民間確實必須集思廣益符合社會資源妥善分配及兼顧人道的解決方案。

  故許多民眾因「善終」的目的簽立《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Do Not Rescue, DNR)(註(1)),但是「善終」前的最後一哩路的「最後花費保單(final expense insurance)」的規劃更是不可或缺的;反觀先進國家的銀髮族對「最後一哩路」的安排,不僅僅是做好預立醫囑,更透過保險規畫,讓人生最後一哩路走得更有尊嚴。

  喬安公司《安家30》互助契約會員多為50至60歲的初老族,為家中高齡父母或公婆加入互助契約,但隨著這些初老族逐漸步入銀髮族及未來健保制度的調整,《安家30》互助契約將是未來許多銀髮族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最佳選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電影《送行者》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人這輩子最後買的東西竟然是別人來決定的」。生、老、病、死這些人生過程,在所難免,何不在一息尚存、一思尚明之時,為自己及為家人做最完整的規劃,簽立《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走得無痛,同時也別忘了讓《安家30》的互助保障規劃讓自己及摯愛的家人,能在最後一哩路走得無憂。

 

 

 

喬安網路平台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章部分文字及數字統計摘錄自2014-11-12《天下雜誌》)

註(1):
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二十歲以上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可以預先立意願書。若意願人於未來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則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所賦予之權利,並於
IC健保卡進行系統註記,依照意願人的抉擇做適當之醫療處置。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