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一直聚焦在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工作起薪竟然只有22K,的確,這是政府及產業界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人才的外移造成了產業界發展的瓶頸,惡性循環就會不斷,國家的競爭力也會下降。

  我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屏東農村子弟,從小並不知道什麼是升學壓力?放風筝、釣青蛙、躲貓貓、打棒球,這些都是記憶中我最感興趣的事。小學畢業那年,爸媽為了我的未來,幫我轉學到高雄市的國中就學。畢業前夕,導師問我們是否有人要參加美和中學的棒球隊?乍聽之下,好像滿符合我的興趣,回家問了父母親意見,沒想到答案卻是否定的。

  「打棒球有什麼前途?」這是爸媽的答案。我想如果時光倒流,以現在父母對兒女的期許有別以往,職棒熱絡的市場,還有職棒大好的出路,我應是有機會出人頭地的。現代人的看法:只要在各行各業中能夠專精,持之以恆,就能出頭天,不一定要選擇讀書這條路,這也是時代進步的證明。

  1992年,我三專畢業後,到一家做鋼骨結構的工廠做程式設計員,起薪為28K,那時心裡好高興,因為薪資比大學畢業生來得高,但也面臨了同儕的學歷壓力及個人興趣的爭扎。一天8、9個小時,兩眼得直盯著電腦螢幕看,這是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心中一直在思考著。有一天,高中同學的哥哥從美國留學回來,分享他出國的心得後,我當下就跟父母親商討,我也要去美國留學闖一闖, 就這樣快速地辭掉工作,找了一家留學補習班,準備出國事宜。1994年,我終於踏上了往美國紐約的班機。第一學期結束後,我的體重只剩54公斤,課業壓力及生活上的食衣住行樣樣都要自己來,但我甘之如飴,暑假期間也到學校的語言中心打工,不僅賺到了生活費,也認識了很多的外國朋友,學習了不一樣的文化,就這樣把我對外溝通連結的潛能激發出來了。

  我主修的是工程管理,也就是台灣所稱的科技管理,所以1996年畢業後,就立志回國要從事於高科技產業。應算是機緣吧!我回國後剛好一家電子業製造廠徵才,我就這樣被挑去當產品管理(PM)。因工作內容有技術性且常須與業務一同到客戶處拜訪介紹產品,算是滿適合我的,我也感到相當的有興趣,那時我的薪水是依一般碩士畢業的起薪為35K。

  最近《中國時報》分別訪問了台大商研所教授 郭瑞祥及福容飯店連鎖集團行政總主廚,人稱阿基師的 鄭衍基先生,提到有關現在的年輕人都嫌22K太少,他們兩人都從各自的成長經驗來分享理論及實務上的心得。阿基師在15歲那年因家裡開麵店,所以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志向-「學廚藝」。以前舊社會拜師學藝是沒酬勞的,所以他的起薪是0K,心中有再多的委屈都得吞忍。所以阿基師勉勵年輕人,計較幾K沒有用,落實「觀察、自覺、執行」三步驟,「只有不努力的演員,沒有不合適的舞台。不管對方是不是好老闆,你都要當好下屬!」

  而郭瑞祥教授在人生的上半段可說是人人稱羨的天之驕子,從台大畢業,美國麻省理工,矽谷半導體工程師到回台交書等等;但到了40歲時卻因肝癌開刀,7年後太太過世,在單親爸爸和忙碌工作間,年過50歲的郭教授一直再思考著:「人生可以管理嗎?」他舉例阿基師可以在15歲時就清楚自己的興趣,算是「聰明早熟型的人」,而他是「呆呆後覺型」的,除了念書外,不知自己可以做什麼?其實台灣大部份小孩也都跟他一樣。他建議年輕人,如不清楚自己的性向,可先選個大概喜歡的,重點在專注學習,嘗試不同事物,來感受真正喜歡的。「機會主義」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表示你懂得在環境中不斷的調整。他也勉勵年輕人,起薪不重要,眼光要放遠,在乎發展性,「30歲前,選擇投資自己,10年後,你前面如何工作,正決定你後面的薪水,而15年後,薪資的差異性就會更大了。」

  今年兒子即將入小學就讀,我問他說:「爸爸送你到有教棒球的國小好不好?」我小時候的棒球夢沒有實現,很希望兒子能幫我去完成它。兒子很堅決地回答我:「不要。」看來我對兒子的人生是無法幫他管理的,只能從旁輔導他了。在電子業工作了十餘年,我覺得發展碰到了瓶頸,薪水的高低不再是優先的考量,金融業成為我人生下半段的另一個挑戰。

  在《中國時報》對郭瑞祥教授的專訪一文中,教授以幾句話來做結束:「人生儘管難料,卻可以管理,跑步就像人生,上坡靠衝勁、下坡靠智慧、中間需要配速與堅持,快一點、慢一點都沒關係,但記得,一定要走完。」郭教授是我在台大教育推廣班的指導老師,希望自己也能夠有郭教授這樣的智慧與毅力。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藍旭文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