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資本市場對鴻海投資夏普一事特別關心,因自今年3月鴻海公佈將入股夏普之後,夏普股價就從每股550日元,一路挫底至200日元以下,引來外界關注鴻海集團將認列高額的投資損失,相信投資人更會擔心影響半年報的「轉投資虧損」。當然,鴻海股價也相繼無力地被往下調整。
鴻海郭台銘董事長一向秉持「擴張中不忘謹慎,謹慎中不忘擴張」的嚴謹經營作風,但另人不解的是,這場「鴻夏戀」卻一波三折,但郭董事長仍強調:「我們有不能失敗的壓力,一定要想辦法讓合作案成功。」被訊息面所困惑的我,心理其實謾罵這那門子的投資案,忿忿不平地想,為什麼有不能失敗的壓力?對投資人來說,這意味什麼「鬼道理」呢?
這些個月來,我一直努力找尋其中隱含的真理。最近因工作緣由,查詢到美國學者唐.塔斯考特(Don Tapscott),在其著作《數位經濟時代》中認為,資訊技術的革命掀起時代的數位革命,將企業帶入數字經濟時代。他更清楚地說明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發展趨勢:「網路的誕生將企業組織分子化;產業間相互結合發展新產業是未來的趨勢。」這一提醒,讓我頓時想到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
於1908年,那年剛滿24歲的才子,出了他生平第一本書《理論經濟的性質與要義》裏的一句充滿智慧的名言:「理解一切即能寬容一切」。
利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去貫穿理解,知曉了當今產業處於快速變化的網絡經濟,鴻海不得不與夏普合作,確實有其策略考量,主要因素在於能讓鴻海與奇美電子於今年年初成立的「眼球事業部」,所需的面板佈局有更為靈活的佈局,其最終就是為了美國Apple產品供應鏈的整合,鴻海能更深層融入Apple體系,形成了「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產業間相互結合的新關係環節,冀希進一步地聯合抗擊南韓三星電子的「三贏」選擇;不但形塑「企業組織分子化」、「產業間相互結合發展新產業」的高度運籌帷幄,更符合郭語錄「六選(選客戶、選產品、選人才、選技術、選股東、選擇策略夥伴)」的最佳實踐,致使技術上彼此的互補,實為日本和台灣產業合作的典範。郭董的苦心,後知後覺的我終於可理解。
理解了,就可以化解;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投資猶如人生,世間的紛擾,表體錯綜複雜,但是如果把眼界放遠些,在投資思維中,納入時間(歷史)與空間(社會)的邏輯連結,衡量得失,「理解一切即能寬容一切」,那還有什麼事是難以理解的?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陳啟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