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認為唯有在書本中,自己思索的知識才是屬於自己的

    年少時,輕狂的我總是反對權威、反對學校意識型態的教育,我不認為統治者以威權強迫人接受的價值是有用的。但我本身喜愛閱讀,我認為唯有在書本中,自己思索的知識才是屬於自己的。因為質疑,因為挑戰權威,導致我在大學時因思想而遭到逮捕,罪名是「意圖顛覆政府」,對這個罪名我是從來不喊冤的,只是對一個二十歲的大二學生,這個罪刑未免出手太重了。

    在政治牢獄中,政治犯的閱讀習慣猶甚過一般人。當自由被剝奪的時候,書本至少讓人保有心靈與思考的自由,如果沒有書本陪伴,在那高度壓迫人性的情境下,恐怕難逃精神崩潰。書本為我開啟一扇窗,讓我藉由閱讀、藉由思考,仍能保有自我成長。不只是我,所有在當時遭受白色恐怖牢獄之災的難友們,幾乎都是拼命讀,無時無刻不讀。所以難友們都說:學習最多的地方,不是在圖書館,而是在監獄。的確,影響我一生最多、最難忘的,就是監獄中讀書的日子。

    出獄後,創業維艱,為要保留足夠的時間來閱讀,我常犧牲睡眠。特別是在經歷病痛,坐困病床的鬱悶期間,只有閱讀才能溫暖我內心世界的荒涼,甚至在雙眼一度瀕臨失明的時刻,我仍從有聲書中得到心靈的滋潤。那一段日子讓我深刻體悟到:人在失去健康的時候,轉向探索內心的世界更美。閱讀是心靈的眼睛,讓我身在病痛與逆境中也能欣賞精神世界的豐美。

    反觀現行教育模式是:「拿昨天的知識,教育今日的學生,面對明日的問題。」這根本無法因應網路經濟時代的需求。教育應培養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而非給予標準答案。「不給予學生標準答案,要求學生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正是北歐先進國家教育下一代,培養自主學習的用心,而閱讀正是啟發思考能力的根源。

    古人說的三不朽論:「立德、立功、立言」,我認為排序應該要倒過來:「立言、立德、立功」才對。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都是因為他們偉大的思想而流傳千古,所以歷史留名的並非王公將相,而是留下思想影響世人的哲人。以《資治通鑑》為例,司馬光寫給皇帝看的歷史教材,讓統治者以歷史為鏡,通曉古今。我們何其有幸,用閱讀一本書的時間與哲人用盡一生心血的結晶對話。所以每每讀到書本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段落,我常常神往不已,一方面折服作者的精妙的見解,一方面則是暗忖自己的駑鈍。

    由此,我們知道教育應該花時間在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親近大自然與培養觀察與思考能力。閱讀正能使孩子能夠自己學會「同理心」、「詮釋與掌握事物的能力」,填鴨式考試教育及補習文化,是培養閱讀思考習慣的最大反動。以家庭教育為例,親子間的觀念交流,透過共同閱讀一本書,透過書本來進行,可以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念,那是補習或者考試所無法取代的親子觀念交流方式。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閱讀對於知識典範傳遞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對個人而言,閱讀是滋養心靈最重要的養分,對人類文化傳承而言,更是延續生命的最高形式。書寫與閱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後代傳承經驗與思考,就像候鳥南遷與鮭魚洄游一樣的生物本能,都是為了擴大生命存續可能的高度發展行為,只是人類演化到用這麼高度發展的形式來呈現。

    即便在網路時代資訊傳播無遠弗屆,各種知識上網即垂手可得,閱讀經典書籍仍是系統性吸收知識、培養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根源。學會欣賞古典文學之美,更是培養人文素養最重要根源。古典文學乃至各家經典,內涵文采斐然,乃是經歷數百年辨解所累積的知識寶庫。所以儘管政治問題紛擾,我仍然主張:文化經典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不應該為了意識形態而去中國化,摒棄中國寶貴的文化資產。 

簡永松董事長應桃園縣創造閱讀協會之邀,發表專題演講內容摘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