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有一則財經新聞在各大網路媒體發佈,內容為TWID(身分識別中心)的服務推動。當時沒有太多的點閱率及回應留言,也沒有太多的網路意見領袖的點評或表態,更沒有FinTech企業表達相關意見,深感遺憾。

20161122_TWID切勿成為下一個故步自封的JCIC.png【本圖引自蘋果日報新聞官網】

  以下為此則新聞之部分內容:

TWID身分識別中心啟動手機APP能開戶

.2016年11月15日/聯合晚報/仝澤蓉/台北報導

  落實金融科技白皮書,台灣網路認證公司籌設的TWID身分識別中心服務今天正式啟動,未來提供手機上就能進行的身分辨識服務,為我國推動FinTech再邁進一步。現行的自然人憑證,和TWID的差異在哪裡?金管會官員表示,最簡單的來說,自然人憑證以插卡方式在電腦上操作,提供身分識別,TWID則是可以應用在手機APP上,是更為便利的行動身分辨識服務。

  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表示,金融單位各自開發身分識別機制,不但重複建置且浪費社會成本,也無法達到資源共享效益,由第三方公正單位建立身分識別中心,提供數位金融服務所需的身分識別服務後,未來金融界在這個基礎服務上,更能專注去發展各自所長,提供創新金融科技服務。

  政府致力推動FinTech,網路上身分辨識需求無所不在,原本一定要本人臨櫃簽名的銀行服務,有部分經由網路身分辨識後,可在線上申辦,原本需要當面辨認本人身分的開戶作業,也已經有多家業者推出線上開戶APP,透過分識別服務,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開戶申請,還有網路投保等,都需要身分識別。TWID提供方便快速和多樣化身分識別機制,包括:即時身分識別服務、定期扣款與支付的帳戶約定服務、線上開戶所需電子文件簽署、開戶後網路交易所需的信物發放服務等…

  TWID(臺灣網路認證股份有限公司)的官股便占了三分之二,未來的服務對象想必也將是以金融保險業為主,就如同以往金融業者組成的JCIC(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一般,掌控了全民的信用資訊之外,更藉此築起產業間競爭的藩籬,扼殺了許多金融科技業者及新創團隊的發展機會。試想,不論在「互聯網+」或是「+互聯網」的創新思維下,未來將有許許多多的新創產業需要網路交易實名制,因此身分辨識的需求將是基礎建設,若TWID仍是故步自封,或據此以為特定產業所用,實非全民之福。

  「In God we trust; everyone else must bring data.」(我們信上帝,但除了上帝,其他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前半句印在美國鈔票,後半句出自品管大師愛德華茲.戴明(Edwards Deming),在強調製造效率及品質的年代,他主張唯有數據才有科學管理的度量。

  近來,「In Data we trust.」更是反應網路經濟時代中的資訊對稱性及重要性,因此一個國家open data的程度及態度更將影響全球競爭力,歐巴馬政府更將「資料」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反觀台灣的open data看似程度開放(資料數量大),但實際上卻是態度保守(資料價值低)。

  若台灣open data的程度及態度再不改變,大數據、IoTAI等等商機也將與我們擦身而過,因為現在已經到了open API的集體協作思維了,若未來掌握資源或特許的TWID仍是劃地自限,台灣的FinTechInsurTech可能連立足台灣都顯得舉步維艱,因為身分識別是一切網路交易的信賴基礎,而金融及保險更是高度信賴需求的產業。

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往往是細微而不意察覺,因為畢竟消費者在意的是價格或價值,但身為創業者或產業經營者應該在意的是市場及環境,若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場競爭或經營環境的限制時,誠如過去身為反對黨黨魁而今為執政領導人的蔡英文當選後所說的:「不用太溫良恭儉讓,政府沒聽見可拍桌」。TWID未來怎麼做,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但,絕不該溫良恭儉讓!

 

 

 

喬安網路平台股份有限公司 展業處 邱吉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