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我帶著孩子到某知名商場吃晚餐,吃完後孩子吵著要去遊樂區玩一玩,拗不過他,只能陪著去了。有個軌道遊戲,需自備小汽車才能使用,剛好孩子隨身帶著,於是過去排隊。當輪到前一個小孩時,他沒有小汽車,卻一直霸佔著那個軌道,我身為下一個孩子的家長,自然有義務過去「瞭解狀況」,在旁的其他家長也準備看我怎麼處理。不管我怎麼勸說,那個孩子總是面無表情、蠻不講理地說「我不要啊!」、「這是我的啊!」。當下我只有一個想法:自己的孩子在旁邊焦急著想玩,我的處理方式將是他未來人格的一次很重要的機會教育。當下我很快地決定,一定要用平和的方式讓孩子玩到!

  幾經周旋後,對方終於妥協,孩子也滿足了,當下我有種勝利的感覺。沒多久他媽媽過來要帶他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跟媽媽說「我不要走啊!」、「我還要玩啊!」的面無表情,跟剛剛如出一轍,最後是台灣父母最習慣的處理方式:那位媽媽硬是把孩子架走。

  回家後反覆想這件事,只覺得那個母親怎麼會把小孩教成那樣。隔天與友人提及此事,一句話驚醒了我:「有沒有可能這個小孩天生有相處障礙,他的父母其實早已心力交瘁?」

  那個瞬間,我發現自己犯了個很愚蠢的錯,但卻是所有人都可能會犯的錯,就是「自我感覺良好」!以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自己當下的處理方式得宜,「所以」那個孩子的教育肯定出問題。這是個多麽舒服的答案啊!這是個多麽「真實」的謊言阿!而友人的觀點卻是個血淋淋的事實,如果他是對的,代表當下我心裡的優越感不只是一場笑話,更可令我羞愧地無地自容!我該一廂情願地說「那也只是友人的推測,我才是在現場感受的人,當然我對的機會高多了」?還是打破自尊,接受血淋淋的事實或許正發生在我身上?

  金管會近期針對P2P借貸的反覆言論,或許正糾葛於「披著事實外衣的謊言」與「血淋淋的事實」,一下說台灣銀行業過度飽和,P2P借貸無開放必要;聽完英國網路金融大師Chris Skinner演講後,一下又改口保證將會深入研究P2P借貸開放的可能性。這樣的不定,反映的正是金管會在數位金融時代的矛盾。

  台灣銀行業封閉已久,國際競爭力薄弱,連打個「亞洲盃」都選不出合適的對象,更遑論與國際銀行的競爭。我們都知道,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將會毀了他一生,而歷任金管會主委已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徹底摧毀台灣銀行業的未來了。金管會當然清楚台灣銀行業慘不忍睹的競爭力,先別提台灣金融市場相對的封閉,至少可以暫時阻擋國際大銀行的鯨吞,如果真開放P2P借貸,會不會台灣的一票熱血、創新、專業又充滿活力的年輕企業就足以顛覆銀行了呢?沒有金管會主委敢承擔這樣的政治後果,對他們而言,光榮卸任是更重要的事,因此,選擇相信看似事實的謊言,在心理層面上,真的比面對血淋淋的事實,來的輕鬆太多了。而台灣的年輕人,就在這樣的行政怠惰下,熱血逐漸冷卻,優勢點滴消逝,仍有夢想的只好出國,願意守候愚蠢小確幸的才留了下來,豈不令人唏噓?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陳彥岑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