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叫車服務業者Uber與台灣的交通部槓上,令人意外的是有別於過往朝野不同調,這次輿論方向幾乎是一面倒向支持政府的立場,讓人不禁好奇到底發生什麼事,難得使台灣政府與民眾團結起來。

  在了解這事件之前,筆者先簡單介紹Uber這間公司的商業模式。Uber是從美國舊金山矽谷崛起的平台公司,發展手機APP的叫車系統,將想去某個地方的乘客和願意載客的司機透過平台來連結起來,並且將科技和古典經濟學的基本供需定理做結合,推出「浮動定價模式」,目的使運輸市場更有效率的運行。

此外,Uber也致力提升顧客使用經驗,客戶可以在每次透過Uber搭乘車後給予該司機評分,Uber亦嚴格依照此評分來考核加盟的司機。此種透過網路的連結,將潛在需求和潛在供給以低成本的方式連結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其實已行之有年且取得巨大的成功,美國公司 PriceLine即是最著名的例子。

PriceLine創辦者Jay Walk1988年運用「反向定價」的交易機制,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所謂的「反向定價」交易機制又稱為買方驅動定價,Jay Walk觀察到接近晚上的空旅館或是即將起飛的空飛機座位,在旅館關門或飛機起飛後若仍沒賣出,其邊際價值瞬間歸零,就像沒用的爛蘋果一般。然而此時肯定有對於住房和搭機的潛在需求尚未滿足,如果能在這時點之前建立平台使供需雙方相遇並順利成交,將可使買賣雙方利益更大化;然而要如何讓供需雙方遇見後能效率化成交,就產生了獨特的「反向定價」,也就是由買方來主導價格,達成雙贏的局面。

回到Uber的例子上,同樣使供需雙方更有效率地進行交易,理應使所有參與者效益更好,但為何產生問題?問題在於該商業模式的最重要的議題-安全。乘客在選擇何種的交通方式滿足自身的需求,會考量許多構面,舉凡時間、便利、舒適、花費等,然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某項前提之前之上才需比較,那就是安全。與安全密不可分對應的是風險,這世界上沒有辦法做到零風險,於是就需要強而有力的單位介入,訂定法規使風險在可控的範圍內,且一旦風險產生,有其合理的補救措施。Uber在安全這項議題上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平台搓合角色,安全議題應由合作的司機負相對大的責任,於是在問到是否對乘客投保以及合作司機的身分調查等安全事項,都無法提出讓人滿意的答案,這也是此次Uber與交通部產生對立的原因。

不只在台灣,Uber在其他國家的發展也開始面臨困境,之前發生印度女乘客遭Uber司機性侵的案件,但Uber對於此事件的處理,因沒有太大的作為及回應,造成地方政府及民眾的反彈。

Uber的事件,讓我們心生警惕:在發展任何一項新的商業模式的時候,除了本身創新的技術,還是得回歸最基本的核心價值,顧客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最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最重要、最關鍵的核心不能達到門檻,那麼其他地方運用再多的創意,可帶來再多效益都將無濟於事。我們期待Uber能在安全方面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更期待能因此使台灣運輸業產生新的氣象和未來。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吳政原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