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技股近來掀起一波增資潮,包括完成增資的新藥公司台微體(4152)、台灣浩鼎(4174)、醣聯(4168),以及正處於繳款期間的基亞(3176)、智擎(4162),甚至是學名藥廠台耀(4746)及美時(1795)等都搶搭這波熱潮,估計有20幾間生技公司今年將可從市場募得約200億元,可說是今年募資最為積極的族群。

  根據研調機構統計:平均一新藥由研發至上市所需耗費的時間約八至十年,而平均所需研發成本更是高達六至八億美元,此成本隨FDA對藥物審核越趨嚴格,所要做的臨床試驗越來越複雜,藥物開發平均成本未來只會有增無減。即便是國內藥廠廠經營模式多半屬於發展至臨床二期甚至一期,便與國際藥廠談授權合作,但由於發展新藥所需研發經費、臨床實驗費用是如此龐大,加上未到授權簽約新藥公司可說是幾乎沒有營業收入,藉由增資方式充實營運資金,未雨綢繆提供公司長期營運更大彈性也實屬必要。

  過往生技新藥公司因風險高,對於已習慣於快速穫利報酬的高科技電子產業的台灣投資者,募資向來不是法人的首選。舉例來說,2007年時的宇昌案即便在國內外學界大老及產業菁英奔走呼籲下,其籌款乏人問津,待後來蔡英文上任後,宇昌才得以於募得足夠資本與Genentech正式洽談授權細節。對比今時今日生技公司一有資金需求,投資人便爭先恐後捧著資金登門情形,也不免讓人驚嘆好比追求時尚流行趨勢一般,台灣人盲從及一窩蜂現象真是隨處可見。

  更讓人憂心的是:在這一波生技熱潮市場資金炒作下,許多新藥公司已漸漸失去了合理評價,其市值更是超過一般歐美成熟市場較常用的淨現值法NPV亦或是技術價值評價法以市場存在的類似技術、類似產品公司市值為比較參考許多。從年初至今,投資人不再問詳細臨床數據,只要新藥公司宣布在臨床進度有進展必定帶動股價大漲,更誇張者,公司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外科學期刊或是現增募集完成都能帶動股價大漲。

  曾經擔任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也是華人在國際藥廠職位最高的專業經理人楊育民,前幾天參加「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後表示:「台灣現在有1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有二至三成是不穩定的游資,一旦資金退場,有可能造成生技產業泡沫化的危機,而且即使到三期臨床還是有可能失敗,而這也是台灣投資人迄今尚未經歷過的震撼教育。」

  以近期的例子來說,美國新藥Celsion公司與中國海正藥業合作研發的抗癌新藥Thermo Dox因三期臨床研究失敗,於訊息公告日股價由.02美元重挫至1.51美元,在僅僅一天之內股價盤大跌逾80%

  面對生技泡沫,就像是投資課本必讀的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一樣,總有一天必回歸實質基本面,投資人還是須小心謹慎為上。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處 簡政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