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兩岸服貿協議》分析討論的文章,不管是《商業周刊》、《天下》雜誌的專題、報紙的專刊,亦或各方學者、專家、讀者意見投書,我都沒放過,目的只有一個-我想搞懂《兩岸服貿協議》究竟對台灣的未來發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贊成與反對雙方拉扯的意見中,若單看一方說詞,會覺得頗有道理,對比之後,又發現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真讓人有點「霧煞煞」。誠然,反對者指出一籮筐的缺失是事實:中經院的影響評估不完整、欠缺對大陸市場的研究、相關單位事前與業者的溝通不足、協議內容無法滿足各行業需求…那到底我們要不要《兩岸服貿協議》呢?以一金融創新業者的立場,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對現下弱經濟的台灣而言,開放是台灣唯一的道路。

  曾經是民窮財困的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放眼天下,幾乎每個國家領導人莫不爭先恐後造訪,就是覬覦大陸廣大市場;唯獨台灣,政治掛帥,與大陸的經貿合作,如少女的矜持般,欲迎還拒,結果就是風水輪流轉,台灣成了民窮財困之地。

  回顧過去,台灣幾度擁有與對岸經貿合作的大好時機,然而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阿扁時代的「一邊一國」,讓台灣白白失去了最好的「天時」與「地利」之便,意識形態的「逢中必反」,這些年來導致台灣產業外移,經濟崩壞,如今《兩岸服貿協議》簽署了,儘管仍有諸多的缺失,相關的爭議若經由朝野協商,邀集各產業公(工)會,增加若干但書,應該是瑕不掩瑜的。

  長年來,台灣內部藍綠惡鬥、意識形態之爭,已讓台灣社會內化成故步自封的「鎖國」,政治人物只問政治立場,算計利害,不問經濟民生、蒼生百姓;內向發展的媒體,不思善盡責任,開闊台灣人的視野,老是播放身邊雞毛蒜皮小事;不少公共論壇的知識份子往往陷入「反對有理」的情境,卻又提不出更好的對策…如此這般的惡性循環,已讓台灣嚐到了苦頭,四小龍之首成了四小龍之末。面對全球化無國界的開放洪流,台灣本有最好的發展機會,卻是自己劃地自限,白白地讓歐、美、日、韓搶得「大陸市場」大餅的先機。

  現下的台灣已是日趨弱小邊陲的經濟體,如何提高競爭力,除了創新,就是開放。創新的施行,要有開放的市場,與我們同文同種的大陸,即是我們實踐創新的最好場域。台灣地窄人稠,我們唯一擁有的武器即是我們的「腦礦」;我們不怕競爭,怕的是我們自怨自艾,自悲自憐。

  與對岸的競爭,我們要有開放的胸懷;對內,我們自己也要解放自己腦袋,有關單位宜儘快檢視過時的法令條文,鬆綁修改相關的制約,讓產業有更好的創新環境;提供創新人才的學校,更要早早揚棄升學主義的教育模式,培育產業需要的創新人才。產學更應進一步的合作,在互動中注入更多的創新思維,產學連結成一條創新鏈,有源源不絕的優秀創新人才,就是產業對外開疆闢土的利器。

  之所以有此體會,是因為自身遭遇,感受特別深刻是也!金管會的箝制,我在前文已提過。創新的產學合作,我們早早有構想,想付諸行動,卻也不了了之,令人遺憾!

  政大商學院case study我們公司兩次,主持個案研究的政大教授周行一與加拿大IVY管理學院的Jim hatch教授,都好奇為什麼喬美一個小蝦米公司一直有金融創新的專利產出?當時任商學院院長的周行一提出與我們公司產學合作的構想:即是政大商學院的教授學生,若有創新的構想,我們公司評估有可專利性後,專利申請的撰寫、行政流程、相關的費用等,全由我們公司負擔,待專利取得,上市施行,穫利可協商分配。

  如此好的點子,也獲得政大校長吳思華的同意,沒想到此構想在院務會議提出,即有人大事評擊此為圖利廠商,一樁美事,產學合作可以完美演出,一開始就變了調,讓周行一心灰意冷,事情也就此完結。其實整件事只是剛開始,有構想而已,完全還沒談到穫利分配,怎知是圖利廠商呢?若產學雙方都有利,亦或對學校較有利,又何樂不為?

  產業界有句話:專利是產業進步最好的驅動力。對於專利,美國總統林肯曾下了非常好的註解,他說:「專利制度就是智慧之火上,添加利益之油。」有利益作為驅動力,講的直白一點:校園的象牙塔內,只懂照本宣科的死腦袋即可變為活腦袋!

  再舉一例:永松有個姪子在國立高雄大學教書,他在英國學的是專利法,很想學以致用,對專利實務多一點了解,我們建議他加入我們董監事陣容,即可了解公司專利施行的多方面實務。這好比紙上練了一身泳技,總要在大海中泅泳,與風浪搏鬥一番,才知道自己功力吧!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教學相長。

  對此構想,他詢問過學校後,就放棄了!因為申請手續三關五卡,要上簽到校長不說,學校還認為既然是產學合作,必然產業有求學校資源,所以產學合作的計劃要達一定金額,意思就是合作前提是:產業要先寫企劃書,付一定的費用。

  產學合作的開放,美國早已行之多年,成果斐然,現下美國經濟仍是執世界之牛耳,道理也在此;就算保守的日本,一度也認為產學合作有失學術尊嚴,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讓日本學術界警醒:產學合作之路若不持開放,不獨國家失去競爭力,更談不上學術尊嚴了,所以日本學術界早已改弦易轍,每個教授都以拿到產學合作的案子為榮。

  我和永松都是經過街頭運動洗禮過的人,我們捨棄從政之路,將整個心力投諸在金融創新上,我們踽踽獨行十多年,如今仍懷抱熱血,堅持向前。我們沒想到的是,台灣解嚴後的民主改革發展,竟是如此謹小慎微,不敢大步向前;我們過去認得的一些有理想的政治人物,當年豪氣不少都變了樣,想來令人慨嘆!如今《兩岸服貿協議》當前,縱有不盡完美之處,但所有的談判,不可能好處我方佔盡,「整碗捧來」,對方讓利六、七分,我們也該謙讓三、四分吧!緣此,對《兩岸服貿協議》,我要大聲說:「yes開放才是硬道理!」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鍾春蘭 特助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