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是創新的成果。由專利申請及核准數量,即可評斷一國的經濟力;而智財官員對待專利申請的態度,也代表一國對創新政策採取開放亦或封閉的立場。

  一位我熟悉的長輩參與了一家公司機械省油器的發明研發。四年來,這家公司花了四千多萬,雖然還沒賺進半毛錢,不過,他們看好這項以磁浮馬達為動力的發明,它幾乎沒有磨擦阻力、沒有噪音,省油效益十分驚人。目前光是裝在貨輪上測試,它的用油量不到一般的十分之一。為保護這項創新的研發成果,他們在全世界申請專利,遭受的待遇卻大不相同。以美國和日本為例,二國智財官員對待創新發明人的態度,有若天壤之別,背後代表的意義,也令人玩味。

  內行人都知道,一項創新發明的專利申請,發明技術的描述要恰到好處是門學問。不能說得太多,說多了,別人很容易抄襲模仿;也不能說得太少,說太少了,審查員搞不懂,會以「無法據以實施」的理由駁回發明的申請。所以,最高明的發明專利申請,其描述要拿捏得宜,可以讓人明白,但不容易據以模仿。

  美國的審查員在審查這項省油器發明專利時,誠懇地指導他,哪些發明技術字義應修正明確一點,技術範圍明確,容易取得專利;而日本的審查員則不斷地要求他補充資料,要他將這項省油器的發明技術敘述的完完整整,鉅細彌遺,事後,這些補充資料卻又不算入申請人發明技術的範圍,明顯讓申請人感受到排外,且有弄個陷阱,竊取發明人的創新技術的意圖。

  兩國智財審查員的態度,天差地北,由此看出兩國民情文化對創新的接受度。美國審查員的態度是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幫助發明申請人取得發明專利;日本審查員的態度不但故意刁難發明申請人,還要發明申請人儘量補充資料,好竊取發明人的創新技術。兩者相較,一是對外人的開放、善意,另一是排外、敵意,形成鮮明的對比。可想而知,這項省油器的發明在美國很快即取得專利,在日本則拖拖拉拉,最後又不予專利。

  喬美公司的金融創新在全世界佈局專利申請時,起初也把日本列入。後來發現日本對外國人的專利申請並不友善,處處設下高門檻,光是專利申請的費用,就要美國的四、五倍之多,喬美公司在日本申請的五、六個專利,還在走程序的初階,尚未進入實質的審查階段,公司就花了幾百萬,發現這是個錢坑,公司只好放棄日本市場的佈局。

  這事讓我聯想起:二十年前我到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唸書時,好友Sophia帶我到美國東部新澤西州逛逛,我不只一次問她:怎麼高速公路兩旁的廣告看版全是日本的汽車以及電視、冷氣、冰箱廣告呢?Sophia回答我:「日本的東西小巧、實用、省油;美國則什麼都大,體積大、耗油量大,當然日本的就較受歡迎啦!」這情形不獨東岸使然,西岸亦是,後來我幾度到西岸的洛杉磯等地,看到的也是同樣景象。當時是日本引領風騷的年代,全世界都問: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

  二十年過去了,時移勢遷,不只是我,大概全世界都沒想到,日本走入衰落的二十年。現居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因為社會開放、多元,尊重創意,為人類開啟另一世代,從工業時代走入網路時代的電腦、網際網路以及Google facebook…等相關發明,無一不是由美國掀起的。這之間,最重要的背後因素是:美國人在公部門及私領域中,落實崇尚自由、差異、發明的因子,給創新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土壤,自然而然就長出那麼多引領世紀的創新發明。即使現階段以消費為導向的美國經濟也出現下滑,公部門的表現不佳,但民間私領域的創投業及創新行業仍是一片看好,這就是美國經濟力不墜的原因。

  反觀日本,工業時代日本人執著的工藝精神,將產品做到實用、完美,將效率、秩序發揮到極致,但一進入網路時代,則暴露了其產業的缺點:沒有發明、沒有創意、沒有想像力。要知道全球化和網路化的加乘效果,勞動力可以全球移動,勞動力可以創造出的價值比重,比起以前,相對低多了,日本經濟力衰退也不言可喻。

  工業時代與網路時代基本上的差異是:前者企業的規模經濟大都屬於單一組織,藉由壓低成本來超越對手,其發展出來的專業技能屬於自己獨享,企業若沒與時俱進,容易衰竭、敗亡;而後者企業由網路上創造出的網路價值,及遞增的報酬是由許多中介者、用戶及競爭者共同創造出的,如此新形式的共有企業,企業內部及產品配合市場的脈動,時時自我演化。

  網路時代生存法則講求的不是強者,也不是智者,而是最適者才能生存。像過去我們耳熟能詳的世界知名品牌:SONYSHARP、三洋、國際、柯達、迪吉多、戴爾…等都是在公司最高峰時衰敗下來,就是背離了網路時代的生存法則。

  暢銷一時,被譽為網路聖經的《NET & TEN這本書,為網路時代新經濟的明確特徵下的註解是:「它是全球性的;它偏向無形的事物-理念、資訊和關係;它的一切組成因素緊密地交互連結。」此書的核心理念,它再三闡述網路時代的新經濟的十個新規則:「網路比公司重要」、「關係比產能重要」、「機會比效率重要」、「流動比平衡重要」、「造山比登山重要」…這些新規則都顛覆工業時代企業經營的概念及傳統的獲益模式。

  台灣一向走的是日本的老路,以最低成本消耗最大人力,在紅海的世界裡與人競逐,殊不知外面世界因網際網路的發達,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台灣領導人的策略卻是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阿扁時代的鎖國,接下來馬英九時代仍緊抓住政治意識形態的半鎖國,讓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一路掉到亞洲四小龍的尾巴,現在搞不好連尾巴都不是了!

  當前台灣經濟力節節衰退,GDP成長不到預期的一半,企業成長的停滯,年輕人拿25K甚至更低的薪資…面對當前台灣經濟的窘境,行政院院長江宜樺以「悶」字來形容我們現在低潮的景氣。

  為突破台灣「悶經濟」,不少學者專家紛紛提出建言,其中,我認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辛翠玲教授在一篇短文中提出的觀點非常適切,可作為一帖藥引。她認為,台灣不能再走消耗式的市場經濟體,榨乾惡性競爭下代工生產網絡裡每一張訂單的微薄獲利;應走永續式的市場經濟體,探索並創造新市場,形成新的獲利模式。

  對金融這一區塊,我引述她的一段見解:「又如,新的金融市場。不少既有實例顯示,投資利他且利己的築夢工程,獲利其實不低於遊走道德與市場風險的投機商品。而讓員工與生產環節中的上下游協力夥伴共享獲利,反而有利於企業的管理與營運。永續的金融與商品市場,在共利與分享中,尋找到新的利潤空間。」辛教授的見解,正契合喬美公司多年來經營的商業模式。

  對其他新市場經濟體,我不了解,但金融這領域,喬美、喬安公司已浸淫了十幾年。公司在創立之始,即本著網路時代價值共享這樣的經營概念,一路走來,公司不但在全球佈局127個專利申請(目前已取得美國5個,台灣22個相關的金融電子商務專利),我們也只經營核心部份,其餘的交由上、下游的通路、夥伴共同協力,也共享利益。這樣的創新商業模式不是有一定知識高度的人看不懂,也難以理解。

  舉例而言,我們以網路思維創新的「互助保險」,我猜想:到現在政府的有關單位應該還看不懂,否則有關人員不會不鼓勵創新,還告發我們,現在即使我們贏了官司,有關人員也處處制肘,扯後腿,這事想來,令人又氣憤,又好笑。

  證諸以上,創新經濟,是台灣突破「悶經濟」的藥引,政策的制定宜打破工業時代的舊思維:以協助代替管理,以開放代替保護,營造有利的創新環境,企業自能尋出創新之路;最重要的是在上的主事單位得要換換腦袋,好好作作新經濟的功課!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鍾春蘭 特助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