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貿南港展覽館一連九天的「客家特色商品展」,風風光光的結束了。

  這是客委會第一次策劃,由以往輔導的全省各地300多家廠商中找出60家來參展。從展場的佈置、文宣品的設計、配合的相關表演活動、客家廚藝比賽的議題炒作、以及媒體的露出,無疑都是相當成功的。

  嚴格說起來,參展的規模不夠大,18萬的參觀人潮也差強人意,但一掃過去客家辦活動予人的印象:流於形式或顯露寒酸,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卻帶不動買氣與人潮。這次不錯成績,值得大大鼓勵。

  原本是抱持找尋喬安「互利購」購物網的合作廠商前往的,在會場收集了各個廠商的資料,以便日後的恰商外,因為現場的氛圍看了心裡歡喜,免不了就買了大包小包的豬腳、碗糕、脆梅等等,也在現場聆聽客家後生的現代客家搖滾。這之間,想想客家的自覺從本人早年發起「還我母語」的客家運動開始,走到現在,算算已是二十年了,心中不免有好多感慨。

  客家從「隱形人」走到自我認同,這階段的任務應該已達成了。現在最大的課題是:一向以「耕讀傳家」自許的客家,在重商的時代,如何加緊腳步,以自身的有利條件──在地的有機農業或附加價值高的農業加工品行銷各地;以客家地區保留完整的好山好水,拼觀光,進一步爭取、分享全球化的利益。

  這些年來,我曾多次在客家的公共論述場合:客家電視台、兩岸客家高峰會議,以及中央大學的客家學院,一再強調發揚客家文化一定要與產業相結合,路才能走的長遠,才更有實踐創新的可能。這次60家參展廠商,雖說小農小商居多,若能以農產品運銷合作的方式,供應大賣廠或網購,是很有可為的。這裡我要舉花蓮縣富里鄉的成功案例,因為那裡不止是我出生的故鄉,也有我切身細微的觀察。

  花東地區現在提起有機米,人們連想的即是御皇米、銀川米、富麗米、池上米等品牌,這背後是有一群在地人多年用心耕耘獲致的成果。其中位於富里鄉東里村東里碾米廠的御皇米,與我的關係更是匪淺,因為我的父親就是東里碾米廠的創辦人,這裡也潛藏着我小時的一段辛酸故事。日據時代我的父親因參與台灣文化協會的抗日工作,擔任桃園大溪支部負責人,後來被捕坐了8個月的牢,出獄後轉往花蓮發展,在東里設立碾米廠及木材廠。在家排行老六的我,並沒有享受到父親事業鼎盛時期的豐潤生活。自我懂事開始,感受的是家道中落的種種悲涼。初中時,罹癌的父親不得不把碾米廠盤讓給同村的宋姓人家,那即是現在御皇米經營者宋鴻琳的祖父。

  說自己家四十多年前屬於古早的辛酸往事,並不是我要談的重點,我要講的是接手後的宋家勵精圖治,特別是在宋鴻琳的父親宋娘達這一代。宋娘達夫婦胼手胝足,認真努力,非但併購東里村另一家碾米廠,擴大規模,且與時俱進,活化經營,購入先進的碾製廠房及現代化恆溫倉儲等設備,進一步在行銷品牌上精進,漸漸地打出了自己的名號。搬離出生的故鄉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自始即是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的創始會員,這一、二十年來,我人雖住台北,吃的米大多來自故鄉,特別是富里鄉東里碾米廠的御皇米,因為他們供應的米佔主婦聯盟銷量的50%以上。

  舉這個事例,是要勉勵這次參加「客家特色商品展」的60家參展廠商。這次參展有了好的開始,你們就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前不久在一本書上讀到本文標題的這句話:「美好的未來向來不屬於膽怯的人」,感覺心靈好像被電到,真的與我心有戚戚焉。在這全球化劇變的社會,秩序重組,資源重分配是必然,台灣簽署ECFA也是必然,每個行業、每個工作都會經歷其中的轉折、衝擊甚至痛苦。但「美好的未來向來不屬於膽怯的人」,掌握機會,就要大膽前行。這是新的一年,我對自己的期許,也和大家共勉!



DSC02579.JPG

『客家特色商品展』展場一角。


 DSC02578.JPG

以象徵客家的元素作為服裝設計的靈感,別具客家風情。

 

 

 

喬美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鍾春蘭 特助

arrow
arrow

    喬安公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